patented product of no shutting
擁有多項技術發明專利
專業從事紅外熱成像系統研發生產
消防頭盔是在滅火戰斗中,用于保護消防員頭部、頸部免受傷害的防護器具。據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564年,我國的西周時期,救火兵士參加救火時,頭上就戴有保護頭部不被物體沖擊、不被火燒的頭冠。
消防頭盔來源于古代武士的頭盔。古時一次兩軍交戰,箭矢如梭,大部分武士在箭矢下慘遭傷亡,唯獨伙夫平安無恙。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些伙夫是頭頂軍鍋行動的。帳中元帥聞知,遂下令武士用銅、鐵等金屬,仿照炊事用的鐵鍋制成一種叫“胄”的護頭帽子,供武士們在戰場上使用,果然大大減少了傷亡。后來因銅鐵不足,人們就用老藤和皮革之類作原料,并稱這種帽為“盔”。
1800年,德國柏林市的消防隊員們,頭戴一種銅盔,頂上有一個尖形的錐體。據說是為了防止上方掉下來的物體砸傷消防隊員的頭部,頭盔上的錐體可以將掉在上面的重物分拔到別處去。1850年,法國巴黎消防隊員頭戴的銅盔上有一個凸出的彎條型空室,對上面掉下來的物體,能起到減壓的作用。中國清代皇宮消防隊,頭盔上鑲嵌著一條龍,也是起減壓作用的。
直到19世紀初,法國制作了一種鋼盔,鋼盔里面做一個皮套,作為襯體,用于消防頭盔,防護效果較好。與此同時,德國消防隊制出一種比法國頭盔多一件后沿軟體的頭盔。這個軟體是不燃織物,這除了減壓作用外,還可以阻擋上面掉下來的燃燒物體,不使其掉進消防員的脖頸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老式頭盔的防護力和適應性已不能適應現代消防工作的要求。因此,許多研制了新式復合材料頭盔。我國原用的消防頭盔,帽型沿用了部隊的鋼盔形式,材料為酚醛玻璃鋼。隨后,又增設了內插式防護面罩及組合式防水披肩,從而提高了防火隔熱性能。后又改進了帽襯,增大了帽頂安全間距,提高了抗沖擊吸收性能。
1984年11月,我國研制生產的新型消防頭盔,外形美觀,結構設計合理,重量輕、防穿刺、耐沖擊、防輻射熱、防水、防風沙、防腐蝕。帽殼采用單筋陪襯式,用聚碳酸酯注塑成型,內腔寬敞豐滿,前額呈“八”字型,既可增強帽殼剛性,提高抗沖擊性能,又可減輕重量。有的帽殼上還貼有熒光識別標志,便于消防員在黑暗環境中或夜間互相尋找和聯絡。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洋一些島國,利用椰子殼做成的頭盔,經久耐用。荷蘭阿姆斯特丹應用科學研究所曾對收集到的世界各國頭盔進行沖擊試驗。結果,結實、比較牢固的就是印度洋諸島上的這種椰殼頭盔。其特殊的纖維結構,在抗沖擊方面比特種材料更勝一籌,多種外力撞擊,椰殼頭盔都未破裂。